老谭和老杨提前回到杭城,并不是像谭淑珍说的那样,看了两场,放了心,不想再看了,怎么可能,自己外孙女演的戏,哪怕是叫老谭看一万遍,他也看不腻,何况是在这么大的舞台上。
就是老谭自己,演出了一辈子,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演出的次数,也是屈指可数。
老谭和老杨,这么急着回杭城,是有要紧事。
他们都知道现在是永城婺剧团和浙婺,在争取进京名额的关键时刻,虽说永城婺剧团这次上海的演出大获成功,媒体上也好评如潮,但进京的名额,说到底还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那几个人评出来的,而不是媒体评出来的,那些人,是很难受媒体影响的。
有那么一些,甚至有些戆头戆脑,你媒体上越说好的,他就偏偏越要持批评的态度,不然怎么显得出来他的权威,有些人还就是喜欢摆这样的姿态。
老杨还打听到了一个对永城婺剧团更不利的消息,那就是,这次评选小组的八个人,其中有三个还是浙江婺剧团改制领导小组的成员,你想想,在改制的这个风口浪尖上,你把进京的名额给了一个县级剧团,这三个人在浙婺的工作,还进行得下去吗?
桌子会不会被人翻掉都不知道。
第二天的演出结束,老杨和老谭说:“谭老师,没有办法,关键时候,一定要你上场了。”
老谭白了老杨一眼,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意思。
老杨不理老谭的白眼,接着说:
“谭老师,你就看看向南他们这些小鬼,能吃苦的劲,是不是不比我们当年差?这戏的受欢迎程度,也摆在这里,照理说,剧团的事,现在和我屁关系也没有了,我不该多嘴,但是,我就是看着他们心疼,觉得,要是这样的付出,还没有合理的回报,太不公平了。”
老谭的心动了,他看了看不远处刚刚下场,已经是十一月了,仍然还大汗淋漓的向南,和老杨说,好吧,我就豁出我这张老脸,我们明天回去。
老谭和老杨两个人,出了杭城的城站火车站,老谭就打了一个电话,打完电话,领着老杨,打的直奔宝石新村省政府机关宿舍去了。
这么多年,老谭第一次下定了决心,要去找省文化部门原来的领导老钱,老钱在浙江文化界,可以说是一个传奇,他既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,也是著名的书法家。
(此处删节)
他导演的作品不仅获得过文化部的一、二等奖,还获得过“飞天奖”和“金鹰奖”。
在成为一个优秀剧作家的同时,他还走上了浙江省文化部门领导的岗位。
老谭那个时候在浙江婺剧团,就是老钱写的婺剧《西施泪》的第一个范蠡,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老钱看到了老谭很高兴,他说:“我可知道你一直都在杭城,我就在想,看你什么时候会想起我这个老头子,来看看我。”
老谭赶紧说:“早就想来了,只是不好意思,这不是你已经声动全国,又身居高位,我们这种平头老百姓,怎么好意思来打扰你。”
“你骂我是不是?”老钱笑道,“什么身居高位,不就是一份工作而已,现在这份工作也没有了,退了,我就在家里,写写书法,编编书,和你老谭有什么区别?对了,要说声动全国,你老谭的女儿才是,现在是不是连戏也不唱,变成著名的女企业家了?”
“让你见笑了,还记得她是唱戏的。”老谭说。
“怎么不记得,我还看过她几次演出,给她颁过奖,印象深刻,嗨,知道她去做房地产了,我还可惜过一阵子,现在婺剧本来就不景气,这还少了一个有希望的旦角。”老钱说,“怎么,老谭,说实话,是不是现在在家享清福,才忘了我这个老朋友了?”
“怎么敢。”老谭赶紧说。
老杨说:“老领导,谭老师现在也没有闲着,他又回永城,去带学员班了。”
老钱睁大了眼睛看着老谭:“你?去带学员班?老谭,你这是要发挥余热还是要赚双份的退休工资?”
“谭老师是义务劳动。”老杨说。
老谭笑道:“没办法,被外孙女拉回去了。”
“外孙女?谭淑珍的女儿?”老钱问。
老杨说对,就是从北京电影学院回来的那位。
老钱哈哈大笑,他说:“听说过,听说过,听说过有这么回事,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,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,要回到永城,去学地方戏,哈哈,我就是没想到,这原来是谭淑珍的女儿,你老谭的外孙女,谭淑珍弃戏去做房地产,没想到女儿弃电影回到了剧团。
“哈哈,老谭,看样子你们一家,是天注定的和婺剧有缘分,没有办法。”
老谭跟着也笑了起来,他说:“她会有这样的选择,我也没有想到。”
“是不是很得意,老谭?”
老谭嘿嘿笑着,点点头。
“应该得意啊,老谭,说明你还是后继有人。”老钱说,“说吧,老谭,你无事不登三宝殿,今天来找我什么事?”
老谭迟疑了一下,最后下定决心说:“我是来请你帮忙的。”
老钱一听,又是“哈哈”大笑,他说:“老谭啊老谭,我在位的时候,你从来没有来找过我帮忙,没想到我退下来都好几年,已经无职无权了,你老谭来找我帮忙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